关于提升区域服务能力的调查与思考
海勃湾区人大主任 杨东风
“小三角区域服务中心”的发展定位与战略选择,决定了海勃湾区必须将大力发展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区域服务能力摆到举足轻重的地位,要与推进经济转型、城市转型同步,加快建设“生活品质之城、服务产业之区”。
一、面向“小三角”区域的服务能力建设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我区立足经济和城市整体转型,全面打造保障全市、辐射“小三角”区域服务中心,着力加快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加快了转型发展进程。综合分析我区服务能力建设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格局日趋完善。近年来,我区按照着力构建生产性和生活性物流业集聚带的发展思路,立足经济和城市转型发展定位,着眼“小三角”区域错位发展,规划建设了以满足本地、辐射周边的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体系。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引进建设了总投资近16亿元的众利惠农物流园、岱山物流园、越东物流园、宜嘉药品物流、通用商业物流等5个专业性物流园项目,生产性物流体系初步建成。生活性服务业方面,坚持改造升级传统商贸服务业和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思路,在引进建设维多利财富广场、通用时代广场等大型商贸设施的同时,引进了沃尔玛、红星美凯龙等一批大型项目;金融机构发展到63家,金融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包括宝马、奔驰等24个汽车4S店,引进实施总投资超过40亿元的6个大型综合物流园项目,物流业发展体系日趋完善;依托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建设了甘德尔生态景区、金沙湾生态旅游区、汉森葡萄酒庄园等一批国家3A级景区,成功推出以观光休闲、特色采摘为主的“乌海一日游”旅游路线,引进建设了格兰云天等品牌酒店,旅游业发展支撑要素更加完善。以书法城建设为契机,成功承办国际书法产业博览会、全国藏獒巡回展、奇石展等大型会展,会展经济实现破题。
(二)经济社会效益稳步提升。服务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到2012年底,全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9.6亿元,是2007年的2.4倍,年均增长13.8%,占全市服务业总量的52.2%,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明显增强,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服务业领域的进一步拓宽,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2012年,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为14.08万人,其中服务业从业人员达8.72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61.88%、比2011年提高了0.75个百分点。从公共服务业发展方面看,与周边地区相比,我区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得到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小三角”区域无可替代的中心地带。
(三)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从体量方面看,2012年,我区实施的重点服务业和公共服务项目达 179 个,总投资达 280.6 亿元,当年完成投资89.67亿元,同比增长22.5%,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55.46%。今年前三季度,我区服务业和社会事业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94.73亿元,同比增长28.6%,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8.77%。一批重大项目如万达广场、格兰云天酒店、万锦商厦、九龙国际、凯阳建材城等开工建设,教育、文化、卫生资源更加充足,布局更加合理,为我区不断提升区域辐射能力奠定了基础。从质量方面看,第三产业项目规模和档次不断提升,特别是万达、红星美凯龙、沃尔玛和恒大集团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和企业成功引进,成为不断提升区域服务能力的重要引擎。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仍然较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4.6%,与45%的份额相差无几,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更快。专家预测,2013年可能是个分水岭,服务业占GDP比重将可能赶超工业。2011年和2012年,我区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68亿元和85.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和12%,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7%和41%,且分别低于同期工业增长速度8.2和9.1个百分点。同时,近5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区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6.2%,服务业发展水平仍然滞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相对偏低。
(二)服务业内部结构仍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行业结构方面,2009年-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和非营利性服务业四个行业所占服务业比重为73%左右,营利性服务业和房地产业虽发展较快,但所占比重偏低,未形成协调推进的整体效益。二是组织结构方面,我区服务业中的会展、旅游、现代物流、中介咨询、商务服务等行业虽然近年来得到一定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集团化程度偏低,市场运作未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
(三)区域竞争力仍然不强。突出表现在消费外溢明显。特别是在购物、就医、就学等方面,每年我区外溢的购物、就医、就学等消费数额巨大,主要流向北京、呼和浩特、银川、西安等地。究其原因,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区直接面向居民终端消费的服务业和社会事业发展仍然不充分,优质资源仍然短缺。
按照构建“小三角”区域服务中心战略定位,紧密结合我区区域服务能力建设的突出问题,需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升级提质。一是提升金融服务能力。鼓励引进更多的商业银行,支持做大做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努力增加金融产品,推进企业多渠道融资。大力发展会计、审计、律师、评估等与金融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各种中介机构,为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提供配套服务。二是全力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我区的区位优势,加强铁路、公路及机场周边物流园的规划建设,加快海勃湾物流园、岱山物流园、越东物流园等到项目的建设步伐。积极培育和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发展现代运输业。完善各类中转联运设施,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及城际通道与市区道路的无缝和高效贯通,提升货物流动效率。三是积极发展自主研发、产品设计、企业孵化、技术成果转化、检验检测、评估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四是提升信息服务业水平。积极整合信息资源,推进“两化”融合及“三网”融合。五是大力发展广告会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信用评估、租赁等商务服务业。
(二)重点发展生活服务业,着力提升城市服务水平。一是坚持改造升级现有商贸设施与引进建设高端商贸服务业并重,全面提高商贸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强对商业设施网点的合理规划和管理,引导商业分区域分档次发展。二是以乌海湖建成蓄水为契机,按照我市提出的旅游业发展战略构想,深度挖掘、整合我区及周边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一批融和蒙元文化、草原文化、书法文化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推进我区由旅游中转地向旅游目的地建设进程。三是坚持以居民的有效需求为导向,建立以普通商品房为主体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房地产业链。结合旧城改造,加大商业地产开发力度。加快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培育工业房地产市场。全面打造房地产服务产业链,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房地产咨询、设计、物业管理公司等,建立起设计、交易、装修、后期配套建设的一站式房地产服务,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四是加快家庭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医疗服务;鼓励企业在街道辖区内社区新开直营连锁零售、餐饮、维修、医疗保健、美容美发、药店、洗染、家政服务和再生资源利用等行业的社区店;建设社区商业便民中心,促进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化。大力拓展家庭用品配送、实物租赁、家庭救助、教育培训等服务新产品和新市场,率先建立比较健全的惠及城乡居民的多种形式的服务体系。
(三)鼓励发展新型服务业,推动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坚持以产业化理念开发文化资源,以项目化手段培育产业集群,以一体化战略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构筑竞争新优势,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破题发展。二是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要求,着力发展清洁生产审核、环保规划咨询等环保咨询服务,重点发展环保工程设计、总承包服务、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服务、节能评估审核等环保节能技术服务,鼓励发展提供环境咨询、工程、投资、装备集成等系统解决方案的综合环保服务。三是积极探索发展服务外包业、电子商务、数字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业态,促进服务业的多元发展。
(四)加快服务业载体建设,提高区域辐射带动能力。一是不断强化基础设施条件的支撑能力,完善城市作为主要交通枢纽的功能,加快交通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的步伐。二是加快中心城区商业集中区的改造和建设步伐,依托维多利、万达两个商业综合体的建设,全面提升集聚能力。尽快开工建设海北新城中心商务区、滨河区商务中心,全力打造现代商务核心区。三是继续推进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优势,努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改善医疗条件,大力发展特色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医疗水平和扩大服务范围。四是积极引进国内各类银行、保险、证券、创投等金融企业,不断扩大金融服务范围和领域,努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
四、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政策,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 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长潜力大、应该加快发展的产业,要把服务业与工业一样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来抓。认真落实各级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出台配套扶持政策,让服务业真正享受到政策实惠。 (二)加大改革力度,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加大社会化服务领域改革力度,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产业,深入推进城市供水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处理等公用事业改革,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科技、体育等领域营利性服务与公共服务分离,加快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配套服务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扩大有效供给。
(三)加强规划引导,促进服务业科学、有序发展。 尽快制定相关服务业发展规划,现代物流等重点新兴行业要专门制订专项规划和行业规划,指导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合理布局,准确定位,防止盲目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促进现代服务业健康有序的协调发展。 (四)多渠道增加投入,不断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一是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引导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推动重点行业、重大建设项目的发展。二是加强与银行的沟通,引导银行在独立审贷基础上,积极向有市场、有效益的服务业项目和企业发放贷款。三是大力扶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同时要积极向中央和自治区争取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支柱行业重大项目的开发建设。 (五)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促进服务业均衡发展。一是根据发展特色、产业布局、资源优势吸引与本地产业互动发展的总部企业落户,形成区位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清晰、产业特色鲜明的总部经济区。二是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服务业大企业落户我区。三是支持服务业品牌建设,制订服务业商标品牌培育计划,丰富服务业商标内涵,提升服务业商标品牌价值。四是大力发展中小微服务企业,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增加就业,全面推进区域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
(六)推动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服务业持续发展。 一是大力引进服务业重大项目。要着力引进现代服务业大项目,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二是协调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开辟服务业重大项目“绿色通道”,推进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
(七)加强要素保障,推动服务业健康发展。制定符合服务业行业实际的投资强度和用地标准,扩大服务业发展规划控制范围和预留空间,提高服务业规划用地权重和标准。对投资重大的服务业项目,涉及的各类事项实行一事一议的工作协调机制。鼓励用地单位在不改变用地主体、不重新开发建设等前提下,充分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和土地资源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土地用途可暂不变更。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精神,推进国家鼓励类服务业用水、用电、用气、用热价格实现与一般工业同价。 (八)加快协会建设,提升行业服务水平。结合服务业发展的实际,不断促进和规范服务业各行业协会的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要加强对行业协会的规范,引导协会在服务会员、促进行业发展中谋求自身的健康发展,并逐步建立起主管部门与各行业协会之间的合作机制,促进行业自律,从而推动我区服务业健康、高效、优质、快速发展。
(九)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提供后续发展支撑。一是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我区服务业。二是行业协会应积极组织各种业务知识培训和交易活动,鼓励从业人员参加再教育。三是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通过制订优惠政策、鼓励与高校合作办学、加强区域合作研究和交流等多种途径,增强对各类服务人才的吸引力,迅速培养一支业务精、素质好、复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同时,利用高校等资源实施再教育计划,并通过这种联系,吸引更多人才创办中介服务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