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情研究
   市情研究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乌海市经济转型升级

标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乌海市经济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15-3-23 17:12:33 ·点击:11398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双击滚动】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乌海市经济转型升级
 
乌海市委党校    张  毅
 
 
  未来几年,乌海市经济社会将处于转型发展的战略关键期,经济结构、城乡结构、社会结构加速转变,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刚性制约日益强化,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从而为乌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依靠,日益成为乌海市的重点工作。
  一、全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十七大报告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述的基础上,对新形势下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具体表现在“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上。“一个立足点”是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四个着力”是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五个更多”是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
  全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丰富内涵,就必须深刻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单一的经济问题,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必须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党建等各个领域的建设发展;全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丰富内涵,就必须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关系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既需要长期的战略谋划,也需要具体策略安排。必须坚定不移通过深化全面改革来推动。
  二、乌海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乌海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见识早行动快,有较好的基础和优势。2013年,乌海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深入实施“一个中心、两个转型、三个率先、五个乌海”发展战略,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经济结构有所优化。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55.31万人,比上年增加0.47万人,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0.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5%,连续18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102.66亿元,比上年增长8.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73亿元,比上年增长13.1%,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8.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6.97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045元,比上年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人均消费支出为22677元,比上年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2%。2013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6%,可以说乌海市经济发展实力得到明显增强,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这还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与全国相比形势更加迫切,任务更加艰巨。因为,乌海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资源环境性矛盾与市场需求约束加大、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等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经济发展与乌海市人民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这迫切需要增强经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
  (一)是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不高,特别是服务业比重偏低;而且经济发展投资依赖性强。①产业高端化不高。由于资源要素的限制,乌海市产业结构高端化不高,特别是工业中低端偏向明显。以传统行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初级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以模仿引进为主的技术创新结构等,未得到明显改善。高技术产业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体抗风险能力弱。服务业与工业融合程度还偏低。②投资依赖性强。近年来,乌海市固定资产投资受到国际国内多种因素和乌海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和层次提升渐进性作用的影响,以及适应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需要,投资拉动型经济的格局仍将维持一定时期。从2008年-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可以看出,乌海市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性较强,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而且投资结构偏重二产业,从而造成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影响了乌海市发展后劲。
表1  乌海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行业情况
 
                                                  单位:亿元

指   标
2013年
比上年增长%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416.97
20.3
第一产业
9.63
95.0
第二产业
253.94
26.5
第三产业
153.4
8.9

  (二)是素质性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仍然偏低。资源型城市追求资源开发的规模化几乎成了其降低开发成本、追求高额利润、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铁定法则。这种资源开发的短期效应,导致资源型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不利于创新环境和创新体系的形成。虽然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投入突破7亿元,达到78319.7万元,比上年增长44.7%;投入强度(研发投入(R&D)与地区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37%,排自治区第一位,比上年提高0.35个百分点,但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产业竞争力依然较弱,具体表现在: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不够多;企业生产设备相对落后;高技术产业规模偏小等。
  (三)是环境资源性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014年乌海市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增速自“十二五”以来首次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速。截止5月份,乌海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702.22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6.6%(等价值)。六大行业能耗全部呈现增长趋势: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能耗分别上升4.3%、13.8%、5.5%、36.5%、6.7%、2%。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4.3%(上年同期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4.6%,全年为-9.3%。)。表明乌海市的结构性污染依然较为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一批污染严重企业在工业中仍占较大比重,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还相对滞后。如果沿袭原有的发展方式,乌海的资源环境难以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四)是体制性问题比较突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格局基本形成的前提下,现有的创业创新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跟不上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影响市场发挥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阻碍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市场主体建设不规范,现代产权制度、信用制度还不够完善,民营经济市场准入仍然存在“玻璃门”现象;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行业垄断尚未真正打破,资源价格难以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稀缺程度,对企业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缺乏利益约束;地方金融发展缓慢,民间资金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中小企业贷款难和贷款成本高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教育、社保等改革与人民的期待还有很大差距,收入分配不尽合理,文化事业还不能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的需要;服务型政府建设任重道远。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乌海经济转型升级
  下一步,乌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应是扬长补短,着力在四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是发挥传统特色优势,构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支撑体系
  坚持市场导向,强化政策支撑体系。市场需求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源动力,政策措施是调节市场需求的遥控器。要从“正向拉动”和“反向推动”两方面入手,建立健全调节市场需求的政策支撑体系。正向拉动,主要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通过有计划性的大量采购支出,客观上使得需求结构有利于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反向推动,主要是实行财政定向补助,政府要加大对市场紧缺产品和潜在需求产品的定向补助力度,进而达到培育良性的市场需求、改善需求结构的目的。坚持需求导向,做强市场营销网络。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强产品和营销模式创新,加大营销网络建设力度,通过开展连锁经营、进驻专业市场、设立商场专柜以及运用电子商务等多种流通渠道、多形式营销网络拓展市场,积极扩大市场覆盖面和占有率。鼓励企业加强合作,依托商会、行业协会等抱团竞争、共拓市场。一是健全产品营销网络。支持企业加强营销网络建设,更好地利用区内外、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二是完善产销互动机制。第一时间把握市场动态,指导企业生产,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加强沟通平台建设,积极组建产业联盟,促进工商联动、产销互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三是加强监测分析。重视对市场需求的分析、研判和预警,为市场主体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服务,鼓励企业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引导企业防范市场风险。四是调控要素供给。要做到优先保障有市场需求的大项目、好项目。坚持低碳导向,在调整产业结构上求突破。加快培育和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效生态农业等低碳类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光源和新材料等新兴战略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生态旅游、商业贸易、文化创意等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
  二是大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创新的发展优势
  主要是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并以此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推进集约节约,在狠抓节能减排上求突破。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或达到“零”排放;狠抓节能减排,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快重点节能工程和污染减排项目建设,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加强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监管,逐步建立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监察体系,做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尤其要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并积极引进国外已有的成熟低碳技术,着力推进低碳技术的创新和突破。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完善园区创新体系,支持和引导创新因素向企业集聚,激活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积极探索创新方式,鼓励同行业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减轻单个企业创新成本,形成创新战略联盟,提高合作创新收益,增强集成创新能力。着力实施人才和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举措,把企业家培养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推进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育工程,努力形成有利于企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氛围。着力强化激励和保障机制。强化投入激励机制,保持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重点是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项目开发扶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构建,同时对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六大重点特色产业和头骨干企业进行扶持。
  三是提高统筹协调发展水平,推动转型升级大平台建设
  平台是转型升级和区域竞争的主战场,我们要从乌海的实际出发,主要是加快推进统筹协调发展,切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着力从二个方面推动大平台建设。一是开发建设滨河、滨海新区。重点是以“高、新、特”为要求加快编制完成空间、产业等各类规划,尽快理顺和落实开发区管理体制,抓紧启动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强化土地、资金等各类要素保障,力争基本形成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二是整合提升园区平台。按照规划先行、功能叠加、产业错位、分级互动、空间整合、管理合一、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园区资源要素配置,促进各类园区优势互补、区域联动、利益共享。同时,加快推动基地建设。
  四是扩大规模与提高水平并重加快发展服务业
  服务业是乌海市经济发展的短板,也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所在、潜力所在。一季度乌海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为7.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去年同期提高8.3个百分点。另外,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降幅小于第二产业,与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的差距在收窄。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了0.3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降低5.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低于第二产业0.3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是低于第二产业5.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第二产业是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的前提,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与第二产业差距收窄,可逐步缩小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的差距。必须把服务业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扩大大规模与提高水平并重,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从过度依赖资源型产业向更多发挥服务业支撑作用转变,形成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互动格局。要进一步优化环境,创造条件,促进服务业发展。一要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凡是法律法规没有命令进入的服务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二是要加大服务业投入。近年来服务业投入城现增加态势,应该巩固和发展这一势头。引导更多资金投入、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服务业信贷支持;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服务业龙头企业。三是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带动服务业发展,打开服务业发展新空间,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发展信息服务业,鼓励发展科技服务业,规范发展商务服务业,积极发展教育培训业。引导生活性服务业均衡发展。改造提升商贸市场业,引导发展房地产业,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创业服务、新型专业市场、文化创意等六大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中共乌海市委党校 乌海市行政学院 乌海市社会主义学院
地址:乌海市海勃湾区
电话:0473-2616992
标识:CA071260000410863940003
备案:蒙ICP备10000631号-2 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