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推动乌海城市经济转型
乌海市委党校 徐伟华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优化产业结构”。文化自身的发展方式也需要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和优化升级。对于经济发展结构的优化而言,主要致力于改变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向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对于文化产业发展而言,主要通过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建筑等产业的结合,实现文化业态的更新。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创新文化发展方式的路径和文化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当今时代,文化的经济属性与经济的文化属性融合共生,日益成为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文化与旅游融合产生的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一、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由二者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文化和旅游都是为人们提供精神消费服务的,这是其共同属性,也是两种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同时,它们又相辅相成。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旅游因文化的辐射和渗透而变得丰富多彩、富有品味,旅游的过程实际是体验文化、寻找文化差异的过程,只有给旅游者带来较高的审美体验,才能使旅游更具有吸引力。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让文化更富魅力,文化使旅游声名远播。这也决定了文化与旅游在融合中达到相互提升和共赢,产生叠加放大的倍增效应。
(二)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实现两种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同属于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旅游产业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也是一个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所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是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差异化、品牌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是增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不仅直接给航空、交通、酒店、餐饮服务、商业网点、景区带来客源和收入,而且间接地带动城市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文化产业又有高附加值、强融合性、高品牌影响力等特点,通过加速开发文化旅游等,推动旅游产品深度化、多元化结构调整,为旅游产业提供了新的增值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将增加其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有利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同时还增加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与工农业经济相比,文化旅游业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三)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体现。文化旅游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就业范围广,就业容量大,就业形式灵活,旅游的发展可以增加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和信息的流动,发展文化旅游业是增加就业的有效渠道。长期以来,旅游业发展中有一个最大制约的观念问题,即将旅游业简单看作是吃喝玩乐,把旅游作为人们的奢侈生活方式,并非必需品和基本需求。当前物质富裕带来的文化荒漠化使发展文化旅游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加强文化旅游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成为加强和改进民生的一个突出任务。因此,抓好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和发展,就是现阶段最实际、最深层的民生建设。
乌海市地处内蒙古西部,是一座依矿而建的新兴工业城市。长期以来,乌海市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矿产资源,产业结构单一,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因素日益凸显,资源型产业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呈衰减趋势,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已迫在眉睫。乌海市根据自己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将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突破乌海”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使其成为新的经济亮点、后续支柱产业和资源枯竭型城市最具生命力的主导替代产业,不仅可以带动资源型经济由地下挖矿产向地上挖文化转型,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转变,而且对乌海打造西部区域中心城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促进乌海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环境分析
(一)乌海市文化旅游的发展情况。乌海市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市共有景区景点19个,其中国家AAA级景区4个,分别是金沙湾旅游景区、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满巴拉僧庙、汉森葡萄酒庄园;AA级景区5个,分别是青少年科技展览馆、蒙古族家具博物馆、煤炭博物馆、青山翰墨园和植物园。全市共有17家旅行社17家,9家星级饭店(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1家,二星级7家)。
乌海市大力整合旅游资源,依托葡萄资源优势,积极打造汉森、吉奥尼、岱山葡萄庄园,逐步形成葡萄种植、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葡萄酒文化交流汇聚为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依托煤化工、氯碱化工、海美斯陶瓷、陕汽重卡等上规模企业,大力开展特色工业旅游。同时还积极开发具有乌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继续扶持、引导海美斯陶瓷、牛皮烫画拖鞋、挂毯、铝塑板画等旅游纪念品研发、生产,并在金沙湾、满巴拉僧庙、蒙古族家具博物馆等旅游景区配套建设文化旅游纪念品市场,逐步建设一批规范的定点文化旅游购物场所,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链。截至“十一五”末,全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人数达到322.75万人次,年均增长10.5%,旅游业总收入达26.29亿元,年均增长17.6%,旅游产业已成为乌海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乌海发展文化旅游业的优势主要有:
从区位条件看,区位优势明显。乌海市地处现代文化蓬勃发展和历史文化较为深厚的西北城市群之间,是“宁蒙陕甘”经济带的结合部,在接受辐射和发挥影响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便利的交通、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依托“中国书法城”“中国赏石城”两张名片,将为乌海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从资源情况看,乌海除了地下埋藏的珍贵的矿产资源,还有内涵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源远流长的游牧文化、历史悠久的蒙元文化、横贯东西的移民文化、纵横南北的黄河文化,加上博大精深的书法文化,都将为乌海旅游业发展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2008年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和乌海湖的相继开工建设,更为乌海市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从外部环境看,政府高度重视。经过多年的探索、乌海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思想逐步解放,共识逐步形成,思路逐步清晰。在《乌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逐步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融入西部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旅游经济圈,打造西部旅游集散中心”,同时在《乌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中确立了未来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即通过努力使乌海市最终形成“沙漠绿洲,山水乌海;书法名城,蒙元圣地”的特色文化品牌,并成为西部知名的文化旅游城市。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与乌海市外联系的交通主干道,建成三个城区之间的快速通道,形成市内“一刻钟”经济圈,这些都为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动力和活力。
从市场方面看,十分有潜力。从长远来看乌海毗邻银川、阿拉善、鄂尔多斯这些旅游业发展相对成熟的城市,可以充分利用其辐射效应,积极打造精品景区,走区域联合发展之路,逐步提高乌海旅游知名度,最终打造西部旅游目的地。从短期来看,目前乌海市的旅游景区景点还不够成熟,市场主要来自于短线游。分析乌海周边,这块市场其实是非常大的。周边阿拉善、银川、鄂尔多斯、巴彦淖尔总人口500多万,其中城市人口近200多万,乌海离三地市区正处于短线游、休闲游、双休日游的最佳半径之内。而在这半径之内阿拉善南寺、额济纳的胡杨林、西北影视城等知名景区已经对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市民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急需开发一批新的、更有吸引力的旅游景区,乌海正好可以抓住这个机遇,打造一批特色旅游景区活跃短线游市场。
(三)乌海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劣势主要有:
对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产业整合意识不强;对外宣传力度不大,品牌意识不强;市场开放力度不高,文化旅游产业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市场主体培育不够,吸引力和竞争力较弱;投入力度不大,资源开发不充分而且层次较低,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对经济的贡献率低;培养和吸引人才机制不健全,人才比较匮乏等等,这些因素制约着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乌海文化旅游产业的着力点
(一)以相互融合为助力,形成文化旅游发展良好环境。“十二五”期间,是乌海文化旅游业全面融合、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将旅游的发展纳入城市整体规划,确立“城市就是旅游,旅游就是城市”的发展新理念,立足旅游目的地建设,做到旅游与城市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加强市场主体培育,鼓励社会资本公平进入文化旅游业。加快健全文化旅游监管体系,加强文化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级行业协会的作用,大力营造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以理念创新为动力,形成文化旅游发展崭新格局。全面推进文化旅游业产改革开放,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着力在形式、内容、手段、载体、平台等方面进行创新。推动旅游产品向多元化、系列化方向发展,使文化创意成主导、唱大戏。打破旅游产业传统边界,强调旅游产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融合和渗透,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与农业相融合,大力发展庄园游。与工业相融合,开发参观型、访问型、参与型、自助型等多种形式的工业旅游,使旅游者了解工业产品特性及其制作过程,比如:利用废弃的工业矿区进行环境整治后开发煤炭工业游,不仅可以让游客了解煤炭形成过程、体验煤炭工人的艰辛,还可以发动吸引煤炭行业的创业者故地重游,重温当年拓荒创业的激情岁月。利用工业园区现有的资源,可以开展针对学生修学、择业为主题的工业旅游:针对投资客商以招商引资为主体的工业旅游;针对政府机关、研究机构以调研考察为主题的工业旅游;针对老年人新旧对比或“怀旧”等为主体的工业旅游等,推出工艺文化创意之旅、工业环保修学之旅、工业产品展销之旅等特色旅游线路。通过要素的链接与各相关产业相互渗透,进一步巩固和推进与文化产业的合作。
(三)以内涵整合为抓手,形成文化旅游发展全面突破。从内涵提升入手,对全市现有景区景点进行整合,在凸显书法文化、黄河文化、移民文化等文化资源上出品牌、出效应,形成规模大、系列全、品质高、配套完善的“大品牌”。以知名景区为龙头,对周边景区进行整合,形成多元的、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交融的大品牌景区。以历史文化为主线,对相同文化类型、景观差异的景区景点进行整合,实行风景名胜区的统一宣传促销,努力实现文化旅游产品的整体提升。
(四)以地域特色为亮点,形成文化旅游发展持久魅力。经验表明,旅游发达地区旅游业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服务。以节庆契机,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大手笔、高起点、高水平策划特色鲜明、文化内涵深刻、旅游价值较高的文化旅游产品。除抓好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外,还要抓好旅行社、旅游星级宾馆、景区景点等企业以及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旅游企业品牌推进工作,旅游企业的有形产品,除了要具备实用的功能外,还必须满足顾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为主要接待的旅游饭店,要突出其建筑文化、装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务文化的建设,重视大堂文化、卫生间文化、餐厅文化和休闲娱乐文化等方面的设计和建设,积极引导支持一批酒店、景区、旅行社、餐饮等企业开展评星升级工作。旅游目的地要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借以提高旅游区的品位和档次。
(五)以立体推动为战略,形成文化旅游发展联动机制。近年来,跨省市的旅游合作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模式。相关省市间展开联合宣传推广,旅游线路对接,统一市场管理的格局正在形成。我市面积小,人口数量少,更要进一步打破地区壁垒,创新区域合作机制。要加强与兄弟盟市和周边城市在市场营销、产品整合、线路延伸等多方面的合作,跳出小城市的圈子,做“大区域”的旅游文章。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乌海与周边城市的旅游合作,建立资源优势互补、客源相互输送、线路合理延伸的合作机制。尽快成立“乌海文化旅游经济联合体”组织,自觉融入中国北方旅游经济联合体、中国东部旅游经济联合体的销售网络。充分发挥乌海市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多方面加强与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银川的旅游合作,共同打造“大河套”文化旅游区,进一步提升乌海市的城市旅游功能,使之成为辐射周边地区的旅游休闲中心、购物娱乐中心。
|